冠县资讯网

用户登录

首页

首页

资讯

查看

《数图形的学问》(三)四年级上册数学北师大版

2022-11-17/ 冠县资讯网/ 查看: 214/ 评论: 10

摘要沟通知识间的联系,让学生不光知道这样做,还要知道为什么可以这样做。路线问题与数线段问题之间关系学生很
沟通知识间的联系,让学生不光知道这样做,还要知道为什么可以这样做。路线问题与数线段问题之间关系学生很容易想到,因为都是线的问题,但是单程车票问题为什么就能用数线段的方法解决,这个思维上的跨越很多时候老师都忽略了,学生可能会想到今天学什么就用什么来解决,他可能压根就没想为什么可以这样做,所以这节课我把这个当作一个问题提出来让学生去思考,然后给学生进行了剖析,找到它两之间的相通之处,再让学生用数线段的方法去解决,这样学习知识才是明明白白的。

六年级上册数学书答案

三年级上册数学

五年级数学题100道

解:设每副象棋x元。5x+15=150    x=27
解:设桃树有x棵,则梨树有5x棵。x+5x=744    x=124
5×124=620
答:桃树有124棵,梨树有620棵。
解:设1978年某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是x元。
78x+30=29748    x=381
解:设货车每小时行驶x千米。(48+x)×2.5=255    x=54

教材还编排了用直条图和线段图呈现的实际问题。直条图和线段图直观表达了数量关系,如果把这些关系再用数学式子表示出来,能够加深对数量关系的理解,还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。
在解决一步计算的实际问题时,经常注意提炼其中的数量关系式,是学生感悟和积累具体数量关系的过程。
编排例题教学加减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。
学生在一年级上册学习“1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”时,曾经接触过用连加、连减和加减混合解答的实际问题。那时,并没有突出两步计算,只是列出连加、连减或加减混合的算式,直接写出最后的得数。那时,也没有分析数量关系,只是依靠具体的事理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,在生活经验与加、减法含义的碰撞中选择算法。那时,不要求按解决实际问题的步骤解题,在算出得数以后,只是口头回答问题,更谈不上检验结果。

情感、态度,价值观的培养。
感受美好生活的来之不易,享受美好生活的要为创造美好生活而好好学习,增强学生的家国意识。这节课虽然经过了精心的设计,但是,在实际教学中依然存在遗憾和不足。
处理学生的生成不够灵活自如。
对学生的评价不够多样。
对活动课时间把握不够准确,还是不能做到收放自如。

小亮的玻璃球是小丽的2倍,如果他给小丽3颗,他俩就一样多了。他们两人分别有多少颗玻璃球?
解:设小丽有x颗玻璃球。  2x-3=x+3    x=6    2×6=12(颗)
箱子里装有相同数量的乒乓球和羽毛球。每次取出6个乒乓球和4个羽毛球,取了几次以后,乒乓球没有了,羽毛球还剩6个。取了几次?原来乒乓球有多少个?
解:设取了x次。 6x=4x+6   x=3   6×3=18(个)
答:取了3次,原来乒乓球有18个。
明明今年7岁,王老师今年43岁,明明多少岁时,王老师的年龄是明明的4倍?
解:设明明x岁时 4x-x=43-7    x=12    

加、减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,要按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,即“理解题意→分析数量关系→确定解题步骤→列式计算→检验结果→给出答案”的过程组织教学。
理解题意包括读题、说题,找出已知条件与所求问题等活动。首先是读题,要读题目里的对话和文字叙述,要读图画里潜在的数学信息;接着是说题,把从题目里看到的数学信息,用自己的话有条理地、完整地说出来,形成一道口头语言叙述的实际问题;然后是找出所有已知条件和要解决的问题,明确有哪些可用的数据以及解题任务。
教学中,说题往往是教师带领学生逐渐进行的。例如,你从图画里看到些什么?题目要求的问题是什么?说题是绝对不能疏忽或简单化的环节,学生能不能把实际问题说清楚、说完整,是他们是否理解问题情境的标志,也是他们能否正确解题的关键。

鲜花

握手

雷人

路过

鸡蛋
收藏 分享 邀请
上一篇:暂无

最新评论

返回顶部